Appearance
用户偏好持久化
本文档引用文件
目录
简介
本文档详细说明了用户语言偏好持久化的实现机制。系统通过前端状态管理、GraphQL通信、后端数据访问层与数据库协同工作,确保用户语言设置在跨设备、跨会话中保持一致。文档涵盖从前端store变更到后端同步、数据一致性保障、跨设备同步及数据迁移的完整流程。
项目结构
项目采用分层架构,主要分为前端(pc、uni)、后端(deno)和代码生成(codegen)三大模块。前端负责用户交互与状态管理,后端提供GraphQL API与数据持久化服务,codegen模块自动生成数据访问对象(DAO)与模型代码。
图示来源
核心组件
系统核心组件包括用户状态存储(usr store)、国际化管理(i18n)、语言数据访问对象(lang.dao)及GraphQL类型定义。这些组件协同实现语言偏好的持久化与同步。
本节来源
架构概览
系统采用前后端分离架构,前端通过Vuex管理用户状态,利用GraphQL mutation将语言偏好同步至后端。后端通过DAO层操作数据库,确保数据一致性,并通过缓存机制提升性能。
图示来源
详细组件分析
用户状态管理分析
前端使用Vue的响应式存储(useStorage)管理用户语言偏好,确保状态变更能自动触发界面更新。
图示来源
语言偏好变更流程
本节来源
国际化管理分析
系统通过本地缓存与服务器协同管理国际化资源,优先使用本地缓存,缺失时从服务器获取并缓存。
本节来源
数据访问层分析
DAO层封装了对语言表(base_lang)的所有数据库操作,提供类型安全的数据访问接口。
图示来源
依赖分析
系统各组件间存在明确的依赖关系,前端依赖后端API,后端依赖数据库,形成清晰的调用链。
图示来源
性能考量
系统通过多级缓存机制优化性能:前端使用localStorage缓存语言资源,后端DAO层提供数据访问缓存,减少数据库查询次数。同时,GraphQL的精准查询避免了不必要的数据传输。
故障排除指南
常见问题包括语言设置不生效、国际化资源加载失败等。排查时应检查:1)localStorage中lang值是否正确;2)GraphQL mutation是否成功;3)后端日志是否有数据库错误;4)缓存版本是否一致。
本节来源
结论
本系统通过前后端协同实现了用户语言偏好的完整持久化方案。前端状态管理与后端数据访问层紧密结合,配合缓存机制,确保了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与系统的高性能。未来可扩展支持更多语言动态加载与用户自定义翻译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