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语言资源管理
本文档引用的文件
目录
简介
本文档详细阐述了系统中语言资源的管理机制,涵盖前端Vue组件中的多语言文本组织方式、后端数据库的i18n表结构设计、语言资源的加载策略以及添加新语言包的完整流程。文档还提供了版本控制、冲突解决和性能优化的最佳实践,旨在为开发者提供全面的语言资源管理指导。
项目结构
项目采用分层架构,前端位于pc
和uni
目录,后端服务位于deno
目录,代码生成工具位于codegen
目录。语言资源分布在前端的locales
目录和后端的数据库表中,通过GraphQL接口进行数据交互。
图示来源
本节来源
核心组件
系统的核心语言资源管理组件包括前端的i18n模块和后端的i18n数据库表。前端通过useI18n
函数提供语言标签的获取接口,后端通过一系列_lang
表存储多语言数据。
本节来源
架构概述
系统采用前后端分离的国际化架构。前端负责语言资源的请求和缓存,后端负责语言数据的存储和查询。当用户切换语言时,前端会根据当前路由和语言代码向后端请求相应的语言标签。
图示来源
详细组件分析
前端i18n模块分析
前端i18n模块实现了语言标签的动态加载和缓存机制。模块通过useI18n
函数提供统一的接口,支持同步和异步获取语言标签。
类图
图示来源
本节来源
后端i18n表结构分析
后端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数据库表来存储多语言数据,每个业务表都有对应的语言表,通过lang_id
和业务ID进行关联。
数据模型图
图示来源
本节来源
依赖分析
语言资源管理系统依赖于多个组件的协同工作。前端依赖Vue的响应式系统和localStorage进行数据缓存,后端依赖数据库存储和GraphQL查询能力。
图示来源
本节来源
性能考虑
系统通过多种机制优化语言资源的性能表现。前端采用localStorage缓存已获取的语言标签,避免重复请求。后端通过索引优化查询性能,特别是在lang_id
、业务ID和is_deleted
字段上建立复合索引。
故障排除指南
当遇到语言资源加载问题时,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排查:
- 检查
VITE_SERVER_I18N_ENABLE
环境变量是否正确设置 - 验证localStorage中的
i18nLblsLang
数据是否完整 - 检查GraphQL接口
n0
是否能正常返回数据 - 确认数据库中对应的语言表是否存在且数据完整
本节来源
结论
本系统通过前后端协同的架构实现了灵活高效的多语言支持。前端的按需加载和缓存机制保证了用户体验,后端的规范化表结构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维护性。建议在添加新语言时,遵循标准化的流程,确保前后端配置的同步更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