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后端多语言存储

本文档引用的文件

目录

  1. 简介
  2. 项目结构
  3. 核心组件
  4. 架构概述
  5. 详细组件分析
  6. 依赖分析
  7. 性能考虑
  8. 故障排除指南
  9. 结论

简介

本文档详细阐述了后端多语言存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,重点围绕 i18n 表在数据库中的结构设计、i18n.service.ts 中 GraphQL 查询服务的逻辑,以及语言资源的增删改查 API。文档还涵盖了大数据量下的查询性能优化、索引策略和数据一致性保障方案。

项目结构

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,主要分为 codegendenopcuni 四个部分。codegen 负责代码生成,deno 包含后端核心逻辑,pcuni 分别为 PC 端和移动端的前端实现。多语言相关的数据库表定义位于 codegen/src/tables/base/ 目录下,而服务层逻辑则位于 deno/gen/base/i18n/ 目录中。

图表来源

章节来源

核心组件

核心组件包括数据库表 base_i18n 及其相关的 DAO(Data Access Object)和服务层。base_i18n 表存储了多语言的键值对,DAO 层负责与数据库交互,服务层则提供了业务逻辑的封装。

章节来源

架构概述

系统采用分层架构,前端通过 GraphQL 接口请求多语言数据,后端服务层调用 DAO 层进行数据库查询,DAO 层生成 SQL 语句并执行,最终将结果返回给前端。整个过程支持缓存机制以提高性能。

图表来源

详细组件分析

数据库表设计分析

base_i18n 表是多语言存储的核心,其设计考虑了语言代码、模块标识、键路径和翻译文本等核心字段。

图表来源

章节来源

服务层逻辑分析

i18n.service.ts 文件中的服务层逻辑主要通过调用 i18n.dao.ts 中的方法来实现多语言数据的增删改查。

图表来源

章节来源

依赖分析

系统依赖于 base_langbase_menu 表来提供语言和菜单的上下文信息。i18n.dao.ts 通过外键关联这些表,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。

图表来源

章节来源

性能考虑

为了提高查询性能,base_i18n 表在 lang_idmenu_idcodeis_deleted 字段上建立了复合索引。此外,DAO 层实现了缓存机制,通过 delCacheI18n 方法在数据变更时清除缓存,确保数据一致性。

章节来源

故障排除指南

常见问题包括缓存未及时更新和外键约束冲突。解决方案包括确保在数据变更后调用 delCacheI18n 方法清除缓存,以及在插入数据前检查外键是否存在。

章节来源

结论

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后端多语言存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,涵盖了数据库表结构、服务层逻辑、性能优化和故障排除等方面。通过合理的索引策略和缓存机制,系统能够高效地处理多语言数据的存储和检索。